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企业沿革信息怎么写

如果我们成立一个“反饺子联盟”你会加入吗?

学校曾是1938年伪满洲国最高学府长春建国大学的校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成立,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后沿用了长春工业计划经济学校、长春冶金专科学校、吉林机电专科学校等校名。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由原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4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长春大学。学校现有20个教学院部,52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

长春大学历史沿革:

长春大学怎么样?

位于长春市卫星路附近的长春大学是一所隶属于吉利省人民政府的综合类公立大学,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来看,从一九三八年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八七年由原来长春市的四所大学合并成立了现在新的长春大学,一路走来都是在慢慢的发展,茁壮着师资也好,环境条件等各方面的实力。截止到目前为止内长春大学在长春市一共拥有三个校区,刚刚我们说的在卫星路附近的校区就是长春大学的本部。今年全国各所高校的排名还没有出来,就以去年为例,长春大学在全国几百所高校里排名四零五位,在咱们吉林省内的排名是是第十三位。刚刚已经说过长春大学是一所综合类大学,而排在前十二名的学校里面综合类的只有三所,分别是长春市建在学校里面的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以及位于拥有雾凇美景吉林市的北华大学。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总的排名是十三,但在我看来还是相当不错的。至于说进行比较,长春工业大学排在第七是理工类大学。

私立民国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技院沿革

私立民国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沿革

1.私立民国大学沿革

1937年私立北平民国学院由北京迁移于湖南

私立北平民国学院参见北京:“北平民国学院……沿革”

1946年私立北平民国学院更名为私立民国大学

1949年私立民国大学撤销,并入湖南大学,其后参见湖南:“国立湖南大学(……)沿革”

2.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沿革

1984年湖南省交通学校复校

2000年湖南省交通干部学校并入湖南交通学校

1965年交通部长沙交通学校(原湖南省交通干部学校部分)改建为湖南省交通干部学校湖南省交通学校、交通部长沙交通学校参见湖南:“长沙理工大学(……)沿革”

2001年湖南交通学校升格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湖南省公路技工学校并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976年湖南省公路技工学校创建

2006年湖南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并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960年湖南交通技工学校创建2002年湖南交通技工学校更名为湖南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3.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沿革

2012年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创建

……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2012年4月教育部备案,国内汽车制造业主流企业吉利集团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地处素有长株潭“绿肺”之称的湘潭市九华国家经济开发示范区,也是岳麓大学城与湘潭大学城的交汇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学院由吉利控股集团湖南铭泰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亿元,规划占地700亩,计划2012年8月招生。学院将依托吉利汽车湘潭基地,采用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培养模式,培养汽车类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汽车设计、制造、生产、维护等一系列工艺流程设置项目和课程模块外,在校期间学院还会安排学生深入到汽车制造流程和售后服务一线部门实践学习,毕业后学生还可进入吉利集团及沃尔沃汽车体系工作。

吉利:见贤思齐

文|江小花

逆境的所为,能够充分体现一家企业的战略思路与价值体系。

市场对于车市下行的焦虑,随着各大车企上半年年报的公布而逐渐放大。在公示的财报中,我们不乏看到同比将近-200%的利润下滑,也不乏看到始终游离在市场边缘的企业走到了倒闭退市的关口。市场的洗牌与收缩,呈现出超乎原有预期的残酷与凋敝。

真正让人心头一紧的,是作为中国汽车旗手的吉利公布的年报数字。虽然具体指标大幅优于大盘,但从吉利业绩的下滑中,许多人依然看出这个市场正在走向存量,甚至是萎缩的状态。

在更清晰的真相面前,每家企业都作出了更深刻的决定。

比如在宏观层面上,果断地延缓,甚至是取消原有的国际化布局,这预示着第二波中国汽车工业集体出海的暂告一段落。

比如在微观层面上,对企业内部流程、资产、体系进行必要的优化。当然,这是以压缩成本为主,提升效率为辅的优化。

这是谈不上错误,但也绝对谈不上正确的主流举措。你可以从中看到深扎于中国历史传统当中的“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保守性退缩,能够起到喘一口的效果。但身处在产业变革的混沌当中,保守性退缩或许也是一种缓慢且难以察觉的自溺。

在吉利历次的转型,或者是面临危机时,吉利内部始终警惕着这种思想。一个标志的事件是,哪怕是2014年以前身处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吉利始终没有放弃对沃尔沃技术的吸收与转化,并且最终创造了开启吉利3.0时代的博瑞。

从台州一隅的小工厂,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标志性代表,面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困难,吉利都做了不算讨巧,却符合长期考量的选择。在眼下,吉利再次明确坚定“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整体战略不变。不悲观,不乐观,紧盯战略目标的落地。

而这次选择的标志性事件,是“科技新吉利“的新核心竞争力的提出。这是吉利对于自身定位的全新确立,它让人相信吉利有实力渡过眼下这一轮逆境,也让人相信吉利在这一轮逆境过后,会站在更宽阔的高地上。

事实上,这一轮逆境对于吉利这种已经充分融合全球顶级资源,广泛联结各大领域,深度布局新四化发展,完善构建起自身体系能力的自主品牌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

逆境之下,企业会天然地重新审视自身的长板与短板,这是顺境之下所缺乏的客观判断。同时,在对环境的更清晰认知,让企业跟懂得高效地盘活、融合自身已有的资源,朝一个更明确的目标前进。

在足够长的汽车发展史上,包括福特、丰田、大众等全球汽车巨头,都有过相关的经历。

以最为人所熟知的丰田为例。在遭遇踏板门事件后,丰田重新审视了自身企业的短板与长处,以精益化制造作为突破口,确立了年轮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不光塑造了丰田品牌的底色,也支撑了如今高端品牌雷克萨斯的在豪华领域数一数二的品牌溢价。

同样,这也是立志成为“中国的丰田”的吉利所需要思考的。

当下,“新四化”成为了移动出行的关键词。传统的燃油动力、传统的汽车产权、传统的汽车用途,遭到了瓦解与重新定义。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决定着最终的解释权。

以“科技新吉利”作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证明吉利对于自身已有的技术研发体系、模块化架构、智能网联技术、智能驾驶普及性、智慧立体出行生态布局,有了一次更全面、更科学、更清晰的总体性认识。

这是目前为止,自主品牌对“新四化”浪潮最有力的回应,也代表着吉利由传统汽车企业转型为全球科技型创新企业的决心,最终让广大的消费者享受中国汽车技术崛起带来的“技术红利”。科技,成为吉利的底色。

以技术立命

这一价值信念,是基于吉利过往的沿革。往吉利过去几个历史性节点回望,技术始终发挥着巨大的能量。标志性的是,2015年推出的博瑞。即便许多人将其称之为“大美中国车”,但真正让市场难忘的,依然是沃尔沃安全技术理念的引入。它首次改变了自主品牌在B级车市场竞争中,长久无法脱离性价比的窠臼,也直接拉开了吉利这一轮跨越式的增长。

在后续的发展中,从缤瑞、缤越的一系列年轻化产品,到定位更高端的领克,再到个性细分市场的嘉际,技术的运用给吉利所带来了太多出乎意料的市场突破。屡次的技术突破,是吉利实现后发先至,在竞争中树立制高点的根本。

CMA、BMA、SPA与纯电动汽车专属架构PMA的建立,则意味着吉利拥有着未来与丰田、大众等一众国际品牌展开竞争的资本。这代表着吉利当下与沃尔沃、路特斯及全球资源的整合、协同已经达到了足够成熟的程度,也昭示着吉利参与全球性竞争的大幕开启。

比起销量水平,盈利高低,更能有效判断吉利未来走势的是,即使在眼下的逆境中,吉利对于科技的重视以及投入,依然保持足够可观的水平。包括全球五大工程研发中心、每年投入数百亿研发费用,这些不能够用短期目光判断的投入,都将在长期的未来创造难以估量的成功。

以科技连接

面对于未来出行、智慧出行行业,立志参与世界竞争的吉利,必然需要建立更广阔的视野。在吉利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其对于世界顶级资源实现了资源上、资本上、文化上的协同融合,更值得肯定的,是吉利跳出了汽车制造的传统概念认知,用科技实现汽车制造与诸多行业领域的联通。

比如在“新四化”层面最受关注的智能网联与智能驾驶,吉利愈发展现出一家“全球科技型创新企业”的气质。这种乐于拥抱新观点、新技术的开放姿态,在过往任何一家中国汽车企业身上都未曾具备。

GKUI19系统已经在博越RPO上得以搭载。在对移动出行的生态边界拓展中,吉利在智能联网领域实现了四个第一和五项最全。在行业内新量产车型L2配置率和市占率层面,吉利排在了行业第一。

未来,重点开发基于GPILOT3.0的Hands-off、Eyes-off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自动泊车等关键技术,以1亿公里的仿真路况实验,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L3级别车型的量产。

受行业壁垒以及历史影响,汽车企业对新科技、新观点采取开放的姿态,有着难以估量的局限。而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吉利打破这种局限的可能,逐渐形成了吉利创造平台,开发者共同建设,跨界企业深度入驻的立体化智慧立体出行生态布局。

当然,战略仅代表着希望。在走向“新四化”这个彼岸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不可能忽略的困难。比如,当前各大车企都无法回避的困难是,在汽车彻底实现电动化之前,对于燃油动力系统实现有效、显著的排放节能下降。

这种困难,我们在日系车企上看到,在美系车企上看到,在欧系车企上也可以看到。而且,即便是美系车企,在解决这种困难的时候,也难免付出相当的成本与代价。

也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得知,要解决这种困难,不仅需要决心,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技术积淀。

吉利具备足够的决心。尽管在舆论论调上,吉利未见得像部分企业一样高调,但却有高效的务实。在一向由欧美日车企掌握话语权的动力总成技术领域,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超越。

截至目前为止,吉利成功打造了1.3T、1.8TD、1.4T三款中国芯十佳发动机。以全球十佳发动机标准打造的新一代智擎T动,也已经投入量产,拥有1.0TD、1.5TD、2.0TD三款全新中置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7DCT变速箱。

吉利也具备足够的技术积淀。动力总成系统包括动力研究院和动力制造公司,隶属于吉利汽车集团一级子公司,研发人员超过2000人。

这些庞大的技术积淀,能够用简单的数字所体现。

比如目前单缸指示热效率49.5%,这已经能够满足未来十年欧七、国七排放标准要求。比如1.5 TD发动机,不单止在动力指标上超越大部分的合资品牌,更加可以实现MHEV、PHEV、HEV等电动化系统的无缝兼容。再比如1.0TD,升功率高达100KW/L,热效率达到了36.8%。

在这些成绩背后,我们可以读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自信与勇气。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在汽车诞生百年之后,终于从全面跟随,转为局部突破,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见到,中国的汽车工业将会啃下越来越多国际车企无法攻克的硬骨头。

事实上,以科技实现强盛,不只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的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全面现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也由此决定了,面对这场时间长度不明,震荡深度不明的逆境,只有从长期主义考虑,选择以技术立命,才是一家视野锚定世界的汽车企业最正确的选择。

而我们有幸看到的是,吉利是第一家带领中国汽车工业掀开技术立命新篇章的企业。在眼下的逆境中,不悲观不乐观,克服了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旗手的庞大规模体量、天然优越,再一次审视自身,明确战略。

这种定力,是成就丰田、大众等一众国际车企的根本原因。而放在当下,这也是我们相信吉利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它们其中一员的理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企业沿革信息怎么写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